4月25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三個年”活動系列發布會,介紹“以開展‘三個年’活動為抓手、緊扣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目標、加快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
有關情況。咸陽市委書記夏曉中在發布會上表示,咸陽扭住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部署實施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平穩向好“十大行動”,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63.07億元、增長6.4%,實現了“開門紅”。
夏曉中介紹,今年咸陽市以開展“三個年”活動為關鍵抓手,建立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重點工作推進機制,著力強化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硬支撐、硬基礎、硬保障。其中,在推動落實上,對推進機制研究確定的重大事項、重要工作實行臺賬化管理,必要時實行領導包抓和專班運作,強化跟蹤問效和考核評價,形成“問題發現—解決交辦—推動工作”的完整閉環。
以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為牽引,咸陽市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今年安排總投資3767.9億元的省市重點項目507個,較上年增加74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06個、占比21%,重大產業類和科創類項目251個、占比49.5%。同時,實行“月開工、季觀摩”和“曬比評”機制,突出畝均效益和含金、含新、含綠量篩選項目,觀摩現場量化賦分,一季度開工項目627個。通過策劃人才興咸大會等36場招商活動,舉行咸陽籍企業和商會懇談會、民企進咸合作交流會、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一季度引進合同項目166個。
此外,咸陽市以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為抓手,實施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推廣“兩棵樹”政務服務模式,舉辦政企“月度早餐會”,設立民營企業“政商直通車”,深化“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容缺受理+承諾制”改革,一季度全市新增市場主體9902戶,同比增長40.1%。強力推進平臺公司市場化改革,做實“市帶縣”模式,市場化選聘經理層人員,促進信用評級提升,總規模超200億元的5只基金全面到位。
“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由市級領導任鏈長,圍繞16條重點產業鏈、8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隆基光伏項目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陜柴重工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超薄高透光電玻璃生產線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建設,具有咸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加快形成。”夏曉中介紹。
今年以來,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咸陽新增“專精特新”企業23家、同比增長91%,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51家;繼三原高新區之后,興平、武功、禮泉3個縣市園區再進省級高新區行列。
與此同時,咸陽市把西安—咸陽一體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總牽引。“主動加強與西安市、西咸新區對接聯系,圍繞國土空間一體規劃、創新驅動一體發力、重點產業一體謀劃、基礎設施一體建設、資源要素一體統籌、生態環境一體保護,再謀劃確定一批互利共贏的合作事項,促進區域抱團發展、錯位發展、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夏曉中介紹。
目前,西興高速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地鐵1號線三期預計9月底建成通車,高新區跨渭河大橋6月底有望建成通車。夏曉中透露:“接下來,按照補短板、提水準、同城化、惠民生原則,加快構筑教育資源共享、醫療衛生協同、就業社保銜接、社會救助共建、文化體育共融、政務服務通辦的一體化新格局,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穩健務實提升群眾同城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