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櫛風沐雨,26年砥礪前行。
今年是楊凌示范區成立26周年。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楊凌已經從當年一個普通的關中小鎮,發展成為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發展現代農業的“國家隊”、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的“農科新城”。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振興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在農作物育種領域,楊凌長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創造了數十項全國第一或世界領先的成績,育成了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油菜品種“秦油2號”,蘋果、獼猴桃等果樹育種及栽培技術全國領先,支撐陜西成為全國蘋果、獼猴桃、鮮食紅棗和花椒產業第一大省……累計審定農作物新品種900多個,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161項,新建示范推廣基地237個,轉化交易科技成果462項,培養輸出農業科技人才超過15萬人。
近年來,楊凌堅持把抓好種業科技創新、打好種業翻身仗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重點工作,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高標準建設中國(旱區)種業硅谷,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推進區校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強力推進旱區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建設,農業科技拔尖筑峰取得新突破。
正在崛起的旱區“種業硅谷”
6月11日,在位于楊凌良科智慧農業實訓基地的“噸半田”示范基地,“西農926”經過實測,折合畝產652.15公斤。
“今年受持續低溫、降雨天氣影響,我們仍創造了這個成績。在同樣的土地上,要完成‘噸半田’的任務,我們下半年的良玉99就要達到畝產1700斤。我們有信心、也有技術保證實現目標。未來,還要帶著我們的技術和品種,幫助種糧大戶在萬畝上、甚至十萬畝上實現高產目標。”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協良說。
2022年9月17日,在第29屆楊凌農高會上,楊凌偉隆種業成為陜西省首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該公司研發的小麥品種“偉隆169”,3年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已成為陜西、黃淮麥區等地的主栽品種。
2023年5月,楊凌榮華種業成功晉級,成為陜西省第二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實現陜西省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從“0到2”的重大突破。該公司研發品種適宜種植范圍幾乎涵蓋了我國所有油菜種植區域。推廣的秦優10號、灃油737、秦優1618是我國油菜生產主導品種,灃油737從2015年開始,已連續7年列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統計全國雜交油菜種植面積第一大品種,2009年以來,累計推廣面積已接近3000萬畝,為我國油菜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今年楊凌8個小麥品種通過國審,18個非主要農作物通過國家登記,“西農511”“秦優1618”等6個品種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主導品種,兩項種業創新成果獲2022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21年初,陜西糧農集團聯合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共同組建了秦豐種業,通過聚集科技創新資源和企業的市場化手段,打通“產學研、育繁推”的各個環節,大力推廣高產、抗旱的優質品種,讓企業在干旱半干旱糧食主產區成為重要力量,也助推中國楊凌旱區“種業硅谷”的建設。秦豐種業的成立,無疑為楊凌農科城打贏種業“翻身仗”筑起一道堅固后盾,為陜西種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動能。
目前,示范區聚集了1000多名育種科學家隊伍、66個省部級技術平臺、100多家種業企業以及350個試驗示范基地,在作物遺傳育種、牛羊克隆技術、反芻動物遺傳進化、蘋果抗逆生物學等基礎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累計培育新品種1100多個,長期以來為我國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加快“種業硅谷”建設,楊凌大力推進良種示范推廣,啟動了新一輪良種繁育計劃,推動實施特色現代農業示范“1123”工程和楊凌良種示范推廣“4455”計劃;連年舉辦全國性小麥、玉米、油菜、瓜菜新品種觀摩活動,進一步擴大新品種的影響力;舉辦國際種業展、國際種業創新論壇,集中展示優良品種1000余個,依托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累計實現農作物品種交易330項、交易額突破2.4億元,糧食作物良種全國推廣面積每年穩定在1.1億畝以上,為推動旱區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核心技術攻關破解“卡脖子”難題
在先正達楊凌育種技術中心試驗基地,玉米種植一年可以達到四到五代的水平,相比室外條件的兩到三代,快了將近一倍的時間。
先正達集團作為全球第三大種子公司,在農藥創制、新型種子研發育種領域有享譽世界的卓越建樹,在全球植保領域排名第一、種子領域排名第三,具有強大的科研創新實力。不僅如此,先正達還有以研發為基礎的農業科技企業,與全球400多家大學、研究機構和私人企業開展廣泛合作,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眼下,楊凌良科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種植的66個玉米新品種,正在田間茁壯生長。這片基地里種植的玉米看著與普通玉米區別不大,實際上包含了多項科研課題。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首次發布了《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品種西農979、西農511,玉米品種陜單650入選該目錄。6月,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遴選并發布了2023年13項農業主推技術,其中,由楊凌示范區科研單位作為技術依托單位的關中灌區耕地周年小麥玉米單產“噸半田”集成技術和陜西油菜機械化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入選。
在科研攻關上,2022年楊凌良科投入了800多萬元,今年投入了1300多萬元。“在這1400畝地里,包含了玉米新配制組合的鑒定篩選試驗、高產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利用DH系進行玉米自交系選育等30余個科研課題,涉及20多位專家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們與兩院、四校、四企合作,搞育種技術戰略儲備,他們理論、技術研發前沿,我們負責品種推廣,與市場接軌,共同推動種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宋協良說。
“我們公司連續多年持續每年在研發方面投入300多萬元,積極擴大科企務實合作,組織建立國內重點油菜科研育種單位中青年育種專家智囊團,在育種信息交流、育種目標達成、育種新技術應用、資源高效利用、品種多點測試、成果有效轉化、利益合理分配等一系列問題上建立合作機制,與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湖南農科院、江蘇農科院、中油所、華中農大、咸陽市農科院等12個主要油菜科研育種單位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先后引進品種11個,合作選育品種4個,自主選育品種23個,實現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陜西榮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剛說。
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楊凌圍繞現代種業、土壤改良、農業節水、生物安全、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組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推進主要農作物育種重大科技攻關方面,積極構建旱區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搶占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科技制高點。開展小麥、玉米、油菜、蘋果等領域重大育種技術與材料創新、重大品種選育,大力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資源高效、高附加值的重要農產品新品種,實現“藏糧于技”。
關鍵技術突破是種業振興的核心。下一步,楊凌示范區將持續強化科技攻關,進一步健全種業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人才引進、資金傾斜和保障,推動種子研發整體聯動、協同創新,力爭取得一批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區校協同繪就種業發展“同心圓”
2021年1月,楊凌示范區立足科教優勢和產業特色,按照“中國(旱區)種業硅谷”建設定位,與陜西省科技廳、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糧農集團等共同組建楊凌種業創新中心。
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的成立,將牢牢扭住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的奮斗目標,集聚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持續深化區校融合、科企融合、雙鏈融合,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促進示范區科技創新,為早日把楊凌打造成為我國旱區種業科技研發中心、種業展示交易中心、種業企業總部經濟中心作出新貢獻。
在楊凌建設發展中,深化區校協同創新,一直是楊凌示范區打造旱區種業硅谷的“法寶”。近幾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趙政陽教授團隊歷經20年選育的蘋果新優品種“瑞香紅”刷新了全國蘋果新品種轉化價格記錄;“瑞雪”“瑞香紅”“秦蜜”等蘋果新品種有望成為黃土高原蘋果主產區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陜單650玉米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2021年黃淮海夏玉米機收五大核心展示優良品種……
楊凌統籌區校創新資源,全力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支撐和平臺功能,主動承接農業科技創新“三項改革”成果,積極籌建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西農大未來農業研究院完成國家立項、中央財政資金爭取等前期工作;推動楊凌現代農業職教創新園全面開工建設。獲批建設“草業陜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預制菜陜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陜西省耕地質量保護與質量提升產業創新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3個。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以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為目標,深入推進區校融合,充分發揮示范區體制優勢和大學科技優勢,探索形成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機制,引導重點種子企業參與,成立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啟動建設國家(楊凌)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支持種業創新和新品種培育,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貢獻了“楊凌良種”,用科技攥緊種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
藍圖已繪就,砥礪再揚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楊凌示范區將始終立足“國家隊”的職責定位,持續加大科技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加大創新資源聚集和種業企業引育,持續加強創新攻關、示范推廣、要素集聚、培優扶強,著力打造旱區種業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集聚區,讓越來越多的楊凌良種走向全國,聚力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推動楊凌成為國家種業重要戰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