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創原總窗口一角(資料照片)。
推進生產基地建設、市場開拓、技術升級……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副研究員、陜西氫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斌從年初忙到了年尾。
12月10日,在王斌去廣州出差前的間隙,記者在氫易能源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的研發基地見到了這位90后創業者。
“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徹底解決了職務成果轉化、職稱評定等束縛。入駐秦創原后,我們在辦公場地、人才公寓、稅收等方面得到了系列幫助。”王斌告訴記者,“對于企業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除了陜西創新生態的優化,王斌的信心也來自頂級投資機構和行業企業用真金白銀投下的“信任票”。自2021年底成立并入駐秦創原以來,氫易能源先后獲得了紅杉中國、重塑集團、國中創投等多輪融資支持,企業最新估值達到了6億元。
氫易能源的故事并非孤例。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以“三項改革”為牽引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截至11月,新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90家,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223億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56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970家,分別是去年同期的1.7倍、1.8倍、3.9倍、2.5倍,“1+N”政策體系已為1041家企業兌現獎補資金超3億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才和企業“弄潮”秦創原。
12月13日,陜西日報記者與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記者聯合進行采訪。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記者 王萱 攝
“老男孩”緣何放手逐夢?
“今年以來,我們先后與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中國航發燃機公司等簽訂了研發設計合作協議,上個月還獲得了華為公司主辦的2023鯤鵬應用創新大賽HPC(高性能計算)鯤鵬原生應用創新賽道全國第二名。”12月11日,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副研究員、西安流固軟件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董素艷告訴記者。
自2022年5月正式入駐秦創原以來,流固軟件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董素艷這位70后“老男孩”的創業逐夢之路也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9年,在外企工作9年后,董素艷選擇回歸母校西北工業大學從事科研工作,希望做出自主可控的國產工業軟件。
“以航空發動機為例,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復雜的、多學科集成的工程機械系統之一,只有經過反復摸索和迭代過程,才可能完全達到技術指標要求。我們研發的航空發動機工業仿真軟件,可用于航空發動機的流動、傳熱、燃燒、結構強度等產品設計,為用戶提供數據支撐。”董素艷說。
如何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讓更多下游用戶能夠使用?董素艷有了創業的念頭。但是面對職務科技成果、職稱評定、創業經費等一系列問題,他又有了一些猶豫。“就在此時,省上和學校開始推行‘三項改革’政策,給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搞科技成果轉化‘松了綁’。學校還組織我們去秦創原參觀交流、對接合作,鼓勵我們放手去干。”董素艷說。
就這樣,董素艷和他的流固軟件簽約落戶秦創原,目前擁有工業仿真軟件產品10余款。這些產品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動力等領域。
董素艷的創業之旅只是一個縮影。去年以來,西咸新區始終以“三項改革”為創新驅動發展點火器,構建“挖掘—落地—服務—展示—打榜”的全鏈條“三項改革”推進機制,承辦“三項改革”項目集中路演系列活動55場,配合省科技廳對接高校75所,推介項目、團隊253個。
這里的“誘惑”為何如此巨大?
“目前,我們占地34畝的彬州工廠建設正穩步推進,預計將于2024年二季度正式投產。屆時,公司將具備2000噸/年的有機氫載體及配套催化劑生產能力,為有機液態儲氫技術(LOHC)的廣泛商用提供強力支撐。”王斌介紹。
2021年12月,氫易能源成立之際便入駐秦創原,其基礎研究團隊源自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是全球范圍內最先開展有機液態儲氫技術研究的團隊之一。企業專注于有機液態儲氫技術的進步與商業化,現已搭建起涵蓋儲放氫催化劑、有機氫載體、儲放氫裝置等領域的全鏈條研發平臺,形成了特有的新型氫氣供應體系。
“氫能被譽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但是我國氫能分布不均,只有解決了儲運問題,氫能應用才有望大規模普及。”王斌說,“我們的技術具備儲氫密度高、放氫能耗低、材料成本低且可循環使用等優點,實現了氫氣常溫常壓、大規模、低成本儲運,市場前景廣闊。”
作為在秦創原“出生”、成長的科創企業,受益于秦創原的系列優惠政策,氫易能源在僅僅2年時間內,從成立之初數十平方米的“小作坊”,發展為現在擁有近5000平方米的集產品研發、測試平臺與辦公為一體的企業總部和占地34畝的秦創原總窗口咸陽協同創新基地生產工廠。
“到秦創原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真是來對了。”王斌說,“這里的‘誘惑’不僅僅是一系列優惠政策,最重要的是初步搭建起一條完整的氫能產業鏈,從上游制氫、中游儲氫到下游氫能應用,集聚了一大批相關企業。企業之間能夠相互配合,實現降本增效、協同發展。”
正如王斌所說,作為陜西省氫能產業鏈的鏈主單位,西咸新區以秦創原總窗口建設為依托,通過源頭挖掘、生態培育、平臺建設、項目招引等措施,在打造千億級氫能產業研發及裝備制造基地的路上一路“狂飆”,對產業鏈上相關企業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我們將以氫能和數控機床產業鏈為重點,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不斷增強產業創新競爭力。”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主任楊穌說。
“寸土”何以生“寸金”?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今年以來,秦創原總窗口加快搭建協同創新體系,強化輻射帶動、整體聯動,目前已與全省10個市達成共建協同創新基地協議。
以秦創原總窗口銅川協同創新基地為例,自今年5月簽約落地以來,投資1.2億元的“鎂合金輕量化應用研發制造產業化基地項目”一期生產線建設正在火熱進行中。
“項目一期正在建設高性能鎂合金原材料生產線、鎂合金高速高壓恒溫擠壓生產線等8條生產線,用于生產高塑性擠壓鎂合金材料、高導熱鎂合金、鎂合金車廂型材等產品,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3億元以上。”項目負責人房永興說。
房永興介紹,項目總投資6.2億元,由河南泰特鎂業科技有限公司出資建設。“一開始我們與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進行了對接,他們推薦了銅川協同創新基地。”房永興說,“近年來,銅川在新材料產業領域不斷發力,基礎優勢明顯,而我們的鎂合金項目對于當地產業強鏈補鏈作用明顯,雙方一拍即合。”
經過后續考察和評估,項目順利落地秦創原總窗口銅川協同創新基地。“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原則,我們為項目提供了場地協調、手續辦理、租金補貼等政策扶持和服務保障,并幫助企業在項目建設前期融資1000萬元,促成了項目在1個月內啟動建設。”秦創原總窗口銅川協同創新基地(銅川市耀州區大數據產業園)負責人劉振宇說。
據了解,以項目一期標準化廠房面積1.6萬平方米計算,達產后畝均產值十分可觀,可謂“寸土”生“寸金”。劉振宇介紹,自從年初與秦創原總窗口達成共建協同創新基地協議以來,園區共引進重點科技項目5個,科技型經濟主體512戶,發展勢頭喜人。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秦創原總窗口建設為依托,縱深推進‘三項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做優創新生態,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貢獻力量。”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說。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