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有個村子,“藏”在秦嶺山窩里,地方不大但名氣卻不小。
“秦嶺深處的天然氧吧”是它的標簽,“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是它的名片,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是它的耀眼所在……
這個村,就是朱家灣。
從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出發,往西北方向走約7公里,就是朱家灣村。在這里,既能欣賞到云橫秦嶺的壯闊美景,也能領略到青瓦土墻的田園風光。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總會讓人產生幾分好奇與期待。
朱家灣村地處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有高山、潭瀑、溪流等自然景觀,及羚牛、秦嶺冷杉等珍稀動植物,素有“天然基因庫”之稱。如何用“綠水青山”換來更大的“金山銀山”?朱家灣村算巧賬、算細賬,一步步破解“山水密碼”。
夏日,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游人如織,為朱家灣村帶來了“留量”。
算好“生態賬”——不能為過“好日子”砸了“金飯碗”
6月3日,天剛蒙蒙亮,程章華就拿著砍刀、背著水壺出發了。當天,他要去3公里外的西溝峽巡山,來回得花四五個小時。
“像這樣的路,我每天都要走十多公里,溝溝岔岔都要走到,以防有人亂砍濫伐,帶火種上山。”一路上,程章華走走停停。這里有幾條溝,那里有幾條道,哪條路有分岔口……這些,他都刻在心里。
不下雨的時候,程章華每天都要在管護區走上一趟。當生態護林員十多年,他還沒有遇到過一起毀山盜林的事。他說:“現在大家的觀念變了,把生態環境看得比啥都重。”
程章華是地道的朱家灣人,曾見過村子的尷尬“面孔”。“咱這兒的人世代與秦嶺為伴,家家戶戶都靠著大山討生活。”在程章華的記憶中,過去村里耕地少,又沒有其他致富門路,大伙的日子艱難。為了糊口,有人選擇了偷伐、偷采、偷獵。
打了大山的“歪主意”,雖然能混得一時“肚皮圓”,但造成的損失卻是難以估量的。“用犧牲生態來賺錢,這條路只會越走越窮、越走越窄。”這一點,朱家灣人意識到了,“不能再走這樣的彎路,而是要從這山、這水中找出路!”
掩映在綠水青山中的朱家灣移民新村。
朱家灣人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的窘境在2008年得以改變。這一年,秦嶺隧道貫通,朱家灣村被納入“西安一小時都市圈”。加之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的開放,這個“養在深閨”的小山村迎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瞅準這一點,村上利用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資源,發展起了鄉村旅游。
在這個過程中,朱家灣人也遇到過不少困難,但不論多難,堅守生態保護的底線沒有改變。一筆“生態賬”,算的是當下,惠及的卻是子孫萬代。為此,朱家灣村不間斷地組織生態保護活動,并組建志愿服務隊開展秦嶺生態保護宣傳。同時,以村集體經濟為龍頭,圍繞“企業+農戶”“工廠+基地”等模式,組織村民以耕地、宅基地入股,盤活自然資源,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實現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
秦嶺山水綠含金。一組數據,曬出了朱家灣的綠色家底:森林覆蓋率高達93%,空氣質量優良率超過99%,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8000個以上……這個“秦嶺深處的天然氧吧”,生態底色愈來愈濃。
算好“產業賬”——“綠色顏值”轉化為“金色產值”
漫步朱家灣村,古樸的土墻籬笆、柴垛耕具就在近前,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路綿延悠長,順著氤氳的山色伸向遠方。
一半詩情畫意,一半煙火人間。這樣的如畫美景,別說是游客,就連在村里生活了幾十年的楊秀芝,也常說看不夠!
在朱家灣村二組,有一處隱在山水間的民宿——陽坡院子。院子以陜南原生態鄉村為主題,打造了6個不同風格的院落。作為村里最早一批民宿,陽坡院子不僅記錄著朱家灣人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步伐,也見證著這里從荒蕪到繁華的蛻變。
50歲的楊秀芝在5號院當了3年管家,待人接物從容老練。閑暇時,她總會坐在院子的石階上,望著遠處出神:明明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汪水,可這日子咋就越過越不一樣了?
沒來陽坡院子時,楊秀芝和村里其他婦女一樣,守著一家老小和幾畝薄田過日子。她從沒想到,有一天也能有份“早八晚六、月月進賬”的好營生。這種改變,還得從村里的旅游業說起。
2016年7月,朱家灣村成立生態旅游開發公司,整合各類資源,全力打造終南山寨民俗特色小鎮,發展起以陽坡院子為代表的民宿產業集群。慢慢地,名聲響了,游客也來了。村民們辦農家樂、賣土特產、在小鎮做生意,人人都從這山水中找到了“致富密碼”。
青島人王杰在朱家灣村待了多年,是陽坡院子的負責人?!艾F在來牛背梁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咱這兒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三四十位村民都忙不過來?!边@些年,眼見著村里生態越來越好,產業越來越旺,王杰有一肚子的感慨,“過去,走出大山才有好出路?,F在,走進大山才是新潮流。當山村的古樸和秦嶺的厚重融為一體,怎能不吸引人?”
坐擁豐富的山水資源,朱家灣村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旅游產業發展之路,形成了一條吃住行游購娛齊全的產業鏈條。如今,村里年接待游客150多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5000多人,旅游綜合收入2.2億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朱家灣的別致景色,吸引游客爭相拍照打卡。
一筆“產業賬”,算出了高水平保護的生態增量,自然生態的“綠色顏值”不斷轉化為經濟發展的“金色產值”。立足生態與經濟“雙向增值”,朱家灣村將山村、花海、森林、康養等元素融合起來,打造出了一方別具一格的美麗秘境。
這隱藏在秦嶺的“綠水青山”,終是變成了“金山銀山”!
算好“民生賬”——家門口的幸福生活“層層加碼”
朱家灣的清晨,在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和早起鳥兒的鳴叫聲中醒來。伴著這此起彼伏的“歡歌”,余應龍的一天也開始了。
往后備箱塞了幾個蛇皮袋子,油門一踩,余應龍開著車往20多公里外的黃花嶺“奔”去,摘一種名叫“藤葉”的野菜。
最近天熱了,村里進入旅游旺季。余應龍開了一家民俗客棧,一到周末,人就滿滿當當。這里,除了清幽雅靜的環境,游客最鐘愛的就是各種時令野菜。
已過芒種,附近山坡上的野菜已經老了,但高處的黃花嶺上,藤葉依然嫩綠。到了山上,余應龍緩了口氣就忙活起來。一手拎袋子,一手捋藤葉,不一會兒就裝了滿滿兩大袋子。
這時候,牛背梁山腳下的朱家灣移民新村,村民趙明海正挽起袖子打掃著院里的衛生。這是一棟坐北朝南的二層半小樓,灰瓦白墻、飛檐門樓,裝修簡約質樸,非常漂亮。
“每天一睜眼,就能看美景、聞花香、聽鳥叫,這日子,給個神仙都不換!”趙明海在這兒住了8年,經常覺得像在畫里一樣。也不怪他恍惚,和原來的老房子比起來,這氣派的小洋樓實在“醉人”。
朱家灣村有個舊名,叫老林鄉。有一首民謠這樣形容它的過去:“老林頭,老林頭,吃的石蠟菜,點的松樹油?!钡F在,這一切都變了。
2016年,分散在大山深處的村民集中搬到山腳下,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樓房。9米寬的村道旁,小花園郁郁蔥蔥。不光如此,村里還建起全縣第一家鄉村污水處理站……大伙兒笑著說:“這配置,和城里沒啥兩樣!”
生態好了,生活才能更好。依托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終南山寨,朱家灣村深挖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把村子建得和和美美,村民的幸福指數“噌噌”上升。
一筆“民生賬”,算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福利?!霸圻@兒500多戶人家,發展農家樂的有200多家。村里有32個涉旅項目,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光民宿產業就讓戶均年增收5萬元……”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說,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1495元。
臨近中午,沉寂了一晚的朱家灣村熱鬧起來。巡完山的程章華回到家,桌上已經擺好了四菜一湯;擦完客房綠植后,楊秀芝又開始整理起床鋪;灶臺前的余應龍正顛著炒鍋,為游客炒藤葉菜;忙了一上午的趙明海,躺在藤椅上悠閑地呷著一壺茶……
來源:陜西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