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日漸受到投資者追捧,然而這類能帶來“穩穩幸福”的產品如何賺取收益?中國證券報今起推出“理財底層資產洞察”系列報道,分析難以被大眾理解的理財資產配置現象,關注監管層對理財底層資產的最新要求,追蹤低息時代理財獲取“高息”資產動向,幫助持有者明明白白投資、安安心心理財。
作為國內兩個重要的資管子行業,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的關系除了競爭還有“買入并持有”。
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監管叫停“手工補息”……“存款搬家”效應下,個人資金與企業資金不斷流向理財市場,銀行理財規模重返29萬億元。與此同時,“資產荒”加劇演繹。在此背景下,調研發現,公募基金作為銀行理財配置的底層資產,愈發受到重視。
對于銀行理財而言,優質資產與人力資源的供給相對不足,促使銀行理財更加積極地配置流動性強、透明規范、品類豐富的公募基金產品。拆解基金類型,具有低風險、低波動、高流動性的債券型基金尤其是中短債基金,以及規模較大有長期穩定歷史業績的短債基金最受銀行理財公司青睞。
展望未來,多位銀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符合銀行理財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資產配置需求。未來,將繼續加大對公募基金的配置力度,同時會適當配置長期績優權益類基金、可轉債基金等,以提升理財產品收益競爭力。
加大投資公募基金力度
“年初的時候有一波利率下行,那時理財行業的底層資產就不太夠配了。在監管叫停‘手工補息’后,銀行理財借助保險資管嵌套存款的路也被堵死,資產配置壓力就更大了,預計理財公司固收配置一定比例資金將會選擇公募基金。”某銀行理財公司人士直言。
“存款搬家”效應下,銀行理財規模維持高增長態勢。據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測算,5月末全市場理財規模在29.7萬億元至29.8萬億元,環比增長4000億元至5000億元。不過,伴隨這一現象的是“資產荒”加劇演繹。
業內人士表示,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疊加監管叫停“手工補息”等因素,銀行理財持有的存款類資產利率正在下降,減配這類資產成為必然。越來越多銀行理財公司將目光投向了收益率更高的公募基金。某國有行理財人士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公募基金可以作為相對安全且收益高于存款的投資選擇,滿足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
據招商證券測算,今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占比由2023年末的2.1%增長至2.5%。銀行理財配置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由2023年末的約6000億元增配至約7000億元。其中,增配債券型基金約1000億元,小幅增配貨幣基金、另類基金和QDII基金,略微減配股混基金。
“對于我們來說,債券型基金尤其是中短債基金是主流配置方向。因為它們具有低風險、低波動、高流動性特點,符合銀行理財的配置需求。此外,還有規模較大、有長期穩定歷史業績的短債基金。”談及青睞的公募基金類型時,某國有行理財人士介紹。
盡管二季度末的權威數據尚未披露,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受“手工補息”余波影響,銀行理財配置公募基金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說,今年以來存款利率下調,債市震蕩,傳統投資渠道收益降低,而銀行理財規模保持增長,同時面臨“資產荒”。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增加對債券型基金的配置有助于穩定收益。銀行理財公司的客戶本身風險偏好較低,債券型基金收益相對穩定,二者匹配度較高。
看重流動性強與規范透明
同樣都是買賣債券,為何銀行理財公司需“委托”給債券型基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緩解流動性管理的壓力是多位銀行理財公司人士強調的配置理由。事實上,受限于銀行理財公司協同母行業務為主的傳統模式,大部分銀行理財公司在人力團隊配置上略顯不足。因而,不少銀行理財公司選擇“將流動性管理的壓力甩給公募基金”。
某城商行理財公司研究部總經理吳悠然(化名)說,“同樣是買債,我們自己買賣十分麻煩,但公募基金當天就可以申贖。債券市場不像股票市場,直接下單就可以成交,債券交易都是談好了再成交,短時間內很難找到那么多交易對手。一只理財產品持有20多只債券,以我們的人手一天都未必能全賣完,但若是持有一只債券型基金,一天就能全部贖回。”
某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關于那些債券,理財公司是可以自己買賣。但以我們公司固收部為例,管理資產規模有5000多億元,共有10余名投資經理,交易員只有5位,單以我們的人手去買賣利率債等,調倉人員根本不夠,不得不通過買入債券型基金來實現。”
面對市場如此多的產品選擇,為何公募基金會脫穎而出,規范透明是業內人士強調的重要因素。“公募基金產品都會有排名,業績有保障,申贖有硬性規定。所以對比市場上這么多產品后,選擇了公募基金。”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說。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表示,公募基金相對透明,信息披露完備,更容易滿足資管新規的嵌套與穿透要求。此外,理財資金在資產配置上很容易受到集中度等監管指標的約束,可通過配置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升大類資產配置效率。與此同時,公募基金通常具備更強的投研能力,銀行理財公司通過配置公募基金既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創造銀行、理財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的業務合作機會。
對優質公募品種需求持續存在
“投公募基金,可以提高資產配置效率。一天就能建倉,申購成功后里面的債券,按照份額占比就都算我的了。在我看來,投公募基金,相當于一個交易手段。”吳悠然表示,盡管公募基金有上述優點,但銀行理財公司在投資時仍較為謹慎,一個重要因素在于監管的持倉指標。
據吳悠然介紹,根據相關規定,每只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或單只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理財產品凈資產的10%。商業銀行全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或單只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市值或該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市值的30%。
“這個指標最容易超。因為基金公司的規模是按照季度來公布的,如果我們不知道某只基金突然遭遇大額贖回,但我們還持有,最后占比超過監管指標就踩了紅線。所以,我們的投資經理不會大量買入公募基金。除了貨幣基金以外,一家理財公司最多也就投20%倉位的公募基金。”吳悠然說。
任濤也表示,整體上看,目前理財資金配置公募基金的體量與比例尚不高,這表明理財資金對公募基金的選擇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和門檻,考慮到理財資金自身對流動性要求較高,風險偏好較低,故過往業績表現較為穩健、具備一定收益彈性、市場認可度較高以及能夠帶來增量價值的公募基金更容易得到銀行理財的青睞。
展望未來的銀行理財配置趨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公司將繼續加大對公募基金的配置力度,特別是在“資產荒”背景下,公募基金成為重要的投資方向。隨著市場環境和監管政策的變化,銀行理財會進一步優化資產配置結構,以適應投資者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
“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有一定差異,后續銀行理財將更加強調流動性、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繼續將固收或類固收產品作為主要配置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公募基金會作為理財資金的配置方向之一,是否會加大配置力度要看市場表現。不過,理財資金對能夠同時滿足低波動、高流動性的優質公募基金品種的需求應該是持續存在的。”任濤表示。
某國有行人士認為,在“資產荒”背景下,銀行理財公司會加大對公募基金的配置力度,將適當配置長期績優權益類基金、可轉債基金等,以提升理財產品收益的競爭力。
婁飛鵬表示,目前來看,禁止銀行存款“手工補息”意味著理財資金配置在存款的收益將降低,這將推動銀行理財更多配置除存款外的資產,后續可能增加對公募基金的配置。基金類型方面,將繼續以債券型基金為主,為了穩定或增加收益也可能增配混合型或權益型基金,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