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已有中銀理財、中郵理財、華夏理財、興銀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宣布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除部分理財產品提前“退場”之外,有的理財產品因募集規模不及預期而宣告不成立。
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既有市場調整、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突發事件的因素,也有規模縮水、觸發提前終止條款等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對未來流動性管理與資產配置的擔憂。在分析人士看來,產品提前“退場”是銀行理財機構積極適應“真凈值”時代所呈現出的新市場特征,屬于正常現象。
“我買的銀行理財產品上個月被提前終止了,比原定期限整整短了1年,原來的資金安排完全被打亂了。”來自北京的王女士表示。
近期,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再次引發廣泛關注。據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已有中銀理財、中郵理財、華夏理財、興銀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宣布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除部分理財產品提前“退場”之外,有的理財產品因募集規模不及預期而宣告不成立。理財產品為何提前“退場”?投資者需要如何應對?
在分析人士看來,產品提前“退場”是銀行理財機構積極適應“真凈值”時代所呈現出的新市場特征,屬于正常現象。“銀行或理財公司主動按下‘終止鍵’提前終止理財產品,并非因產品短期業績不達標或運營管理出現問題的逃避之舉,而是站在投資者立場上,以保障投資者權益為核心目的,經過充分研判后的審慎抉擇。”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詩慧表示。
近千只理財產品宣告提前終止
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指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在合同約定期限之前,提前終止理財合同;或者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不再繼續履行合同,提前將理財產品清盤。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今年提前終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共1053款,同比上升19.93個百分點。進入6月,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發布公告提前終止旗下部分理財產品。據觀察,已有超20余只產品宣布提前終止。
例如,6月11日,中郵理財發布中郵理財“郵銀財智·鴻運定制6號(盛鼎版)”人民幣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事項的公告稱,擬于6月17日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而其原到期日為2029年6月17日。交銀理財也發布公告稱,根據市場以及投資運作情況,將于6月21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一年定開2號”理財產品;將于7月12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一年定開3號”理財產品。
提前“退場”的對象中,不乏成立不久的理財產品。此前,華夏理財宣布已發行的“華夏理財混合偏債型一年半定開理財產品1號”等3只理財產品將分別于6月17日、21日、25日提前終止。據了解,上述3只理財產品均成立于2021年6月。
“這3只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均為產品規模過小,不利于后期投資運作獲取理想的收益,且同期公司均有同類產品在售,可充分滿足投資者需求,為保證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因此安排提前終止。”提及提前終止的原因,華夏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產品說明書,當上述3只理財產品份額低于說明書約定份額時,華夏理財有權提前終止。
此前,“民生理財富竹安盈一年封閉8號理財產品”“興銀理財豐利興動多策略封閉式53號增強型固收類理財產品”“中銀理財—穩富(月申年贖)0515”等多只理財產品也相繼宣布提前終止。
基于市場行情作出的選擇
理財產品緣何提前“退場”?觀察產品公告不難發現,對于近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部分銀行系理財公司給出了諸如“募集規模偏低”“投資項目提前到期”“基于市場行情而采取的止盈策略”“為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利益”等解釋。
例如,招商銀行的兩款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是“根據該產品說明書的相關約定,該產品現已達到止盈條件,故提前終止”。民生理財的公告稱,由于產品所投資的資產提前終止,為保護投資者權益決定提前終止該產品。
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既有市場調整、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突發事件的因素,也有規模縮水、觸發提前終止條款等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對未來流動性管理與資產配置的擔憂。例如,部分理財公司稱,個別產品的凈值波動較大,或某產品的投資業績不理想,出于避免損失的考量提前終止產品。前述華夏理財稱提前終止產品的原因是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為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作出的決定。
“提前終止的初衷是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民生理財表示,目標是通過提前終止,使客戶收益落袋為安,并提供資金再配置機會。普益標準分析認為,從今年以來提前終止的產品類型來看,一方面是部分銀行系理財公司設計目標止盈產品,在達到止盈目標收益率后,提前終止該產品。另一方面,部分產品業績表現與預期收益有所偏離,為保障投資者利益,銀行理財機構終止了認購規模較小且運行時間不長、業績表現有限的理財產品。
有理財公司相關從業人員表示,多數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的原因是規模太小,類似于“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續投資管理,提前終止是一個較為常規的操作,也是機構在當前凈值轉型期為了控制理財產品數量、壓降管理成本的舉措。
凈值化時代需加強投研能力建設
在業內人士看來,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是凈值化轉型背景下的正常市場行為。
“凈值化轉型后,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或成為常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對于少數凈值波動較大的產品,提前終止有助于避免投資者的投資損失,也有助于維護機構市場聲譽。同時,從市場供需角度看,理財產品之間也存在優勝劣汰,少數理財產品主動退出市場屬于正常現象。
普益標準認為,對銀行系理財公司而言,及時終止部分理財產品,是凈值化時代必然的轉型要求,有利于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一是有利于理財機構將資源集中到優質產品的運營中,節省精力打造“拳頭”產品和績優產品,并合理布局產品投資方向,以進一步貼合客戶需求;二是有助于積累產品創設及運作經驗,更有針對性地對理財產品線進行調整布局,創設出更符合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的新產品;三是可以更專注于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內部提升上,強化機構核心競爭力;四是有利于機構在“真凈值”時代積極適應新的市場特征,通過良性的行業合作與競爭探索創新產品,推動理財產品轉型升級,做精做優產品體系,促進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或募集不成立均屬于合同規定的正常管理行為,但仍會給機構和投資者帶來一定影響。“一方面,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可能意味著投資者無法獲得預期收益;另一方面,若投資者沒有提前安排其他的理財計劃,被返還的本金及收益或將閑置在賬戶中,還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對該機構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黃詩慧表示。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提前終止的產品數量在龐大的理財市場占比相對較低,投資者不必太過擔心。但同時,提升產品風控能力以及投研隊伍研究管理水平和資產配置能力,在當下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理財公司需加強投研能力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提供更透明、穩健的投資策略,以滿足投資者需求。”普益標準表示。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