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片福利永久国产日韩-手机看片369-手机精品在线-手机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免费-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播放

全面下調!銀行理財“錢生錢”沒那么容易了

2024-06-26 11:13:02 作者:黎華聯 唐柳雯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通過銀行理財“錢生錢”越來越難了。6月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很“忙”,一邊紛紛發布公告下調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甚至不惜提前終止理財產品;另一邊則忙著調降銷售手續費、固定管理費等多種費率,甚至以“零費率”留住客戶。

下調業績比較基準與提前終止理財產品,都與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收益率走低相關。在投向的存款、債券、貨幣基金等不能獲得更高回報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給投資者的相應收益降低了。

面對資產收益下行趨勢,專家建議,投資者要注重分析理財產品的投資去向,同時要意識到下調是大勢所趨,可以提前鎖定收益,同時保持理財計劃的穩定性。

銀行理財收益下降了,提前“不干了”

業績比較基準是銀行理財設定的投資目標,雖然不是最終到手的收益,但投資者經常把它當作產品預估收益的重要參考。

我們先來看最近的兩個例子。6月25日,湖北銀行發布公告,7月2日起,紫氣東來鑫宸系列開放式91天人民幣理財計劃0011期的下一投資周期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40%—3.00%。同樣這個產品,前兩個投資周期業績比較基準是3.00%和3.15%。不難看出,從3.15%到最低2.4%,業績比較基準是下調的。

同樣,廣銀理財近日也發布了公告,其幸福理財幸福添福系列人民幣理財計劃第7期的第八個投資周期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6%—3.4%。同款產品前兩個投資周期,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3.2%—4.0%和2.6%—3.6%。從4.0%的上限到3.4%的上限,業績比較基準也在逐步下移。下調業績比較基準的可不止這兩家公司。據不完全統計,農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上銀理財、浦銀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興銀理財、杭銀理財等十余家理財公司均發布差不多的公告。

總體來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幅度在0.1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之間,目前多數已經調整到3.0%以下,有產品甚至下調高達1.7個百分點。

以這款下調幅度較高的產品為例,其調整前業績比較基準上限為5%,調整后上限為3.3%,同樣以10萬元投資1年獲得上限收益,下調后收益少了1700元。

所以,買銀行理財“錢生錢”已越來越難了。

但業績比較基準下降,不是剛剛開始的事。今年銀行理財業績比較基準已一路走低。從普益標準監測數據來看,1月新發的理財產品中,開放式產品和封閉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3.23%和3.34%。而在上周,這一數字已經分別跌至2.84%和2.99%。

除了下調業績基準,有一個趨勢值得關注——不少銀行理財產品宣布“不干了”。6月13日,民生理財公告稱,決定于6月18日提前終止民生理財富竹安盈6個月封閉6號理財產品。中郵理財、交銀理財、信銀理財、廣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也發布了類似公告,僅在6月份,已有20余個理財產品“閉門謝客”。

從普益標準的數據看,截至5月末,今年以來提前終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共958款,比去年同期增加117款,上升13.91個百分點。

對此,銀行理財解釋是“募集規模偏低”“投資項目提前到期”“基于市場行情而采取的止盈策略”等。

投向沒有高回報,銀行遇上“資產荒”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持續往下走,原因是底層資產收益走低。

所謂底層資產,是指銀行理財把投資者的資金投向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公募基金等投資品。

隨著市場利率的下行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這些投資品的收益率正在下降。以存款利率為例,2023年定期存款就經歷了三輪下調,與此同時,債券方面利率債和信用債等從去年以來就有不同程度的下行。

銀行投向的債券收益水平不穩定、存款利率下行……底層資產難以有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就難以給投資者以更高的回報了。

與此同時,存款“搬家”到理財市場,充裕的銀行理財資金相對更為缺乏投資渠道了。

從2023年底開始,居民大規模把存款“搬家”到銀行理財市場。而4月以來,監管部門禁止銀行“手工補息”給儲戶,兩個原因疊加之下,銀行理財“不差錢”了。

隨著個人與企業資金不斷流向理財市場,銀行理財規模已經達到了29萬億元。根據中信證券測算,4月銀行理財環比增長高達2.95萬億元,總體規模狂飆至29.28萬億元。到了5月份,銀行理財規模仍繼續增長了4000億元。

資金充裕,高回報的資產相對顯得更少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直言,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增加,理財規模增加導致“資產荒”問題加劇。

資產收益下降、資金沒有好去處、市場認為接下來仍會繼續降息,在這樣的預期下,下降業績比較基準順理成章。華寶證券分析師張菁認為,客觀上市場利率下行,降息預期仍在,在當下市場環境中保持更高回報率難度較大。

這樣的情況下,銀行自然不能做虧本的買賣,相應調低給投資者的回報。“下調業績比較基準,有助于縮小理財產品報價和底層資產的價差。使產品更易達到投資者的收益預期?!逼找鏄藴恃芯繂T董丹濃如是分析。

這就不難理解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思路了。當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已經達到合同的約定,后期再也難以獲得更高回報,甚至繼續運行會因為風險而損失到手收益,那么不如提前終結合同,讓投資者“袋袋平安”了。

費用“打骨折”攬客,投資者需有“長期主義”

收益不夠的情況下,銀行“誠意”搭夠,紛紛以收費“打骨折”攬客,不少理財產品費率降至0.1%甚至0。

6月13日,光大理財發布公告稱,將于6月19日(含)至6月24日(含)期間開展“陽光金豐利292期”理財產品費率優惠活動。原來產品說明書中管理費為0.3%,優惠后為0.15%。有些銀行力度更大,如上銀理財和招銀理財均將旗下的某些產品的費率調整至0。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中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民生理財、招銀理財等理財子公司下調費用,包括固定管理費、銷售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

這是因為收益下調了,銀行不得不下調收費“補償”客戶。普益標準研究指出,產品下調業績基準會給投資者造成未來產品收益下降的預期,可能會損失部分客戶,此時銀行推出費率優惠,不排除是出于挽留客戶的考慮。

雖然銀行宣稱是“階段性降費”或“限期優惠”,但費用“打折”可能會成為銀行營銷反復使用的“最后一次大甩賣”。不過,費用進一步下行的空間已經不大了,從2023年以來,銀行理財費用已經經歷了多次下降,目前已經是行業的底部了。

底層資產的收益下降是大勢所趨了。諾安基金認為,金融脫媒現象的演進,非銀機構資金較為充裕,配置壓力較大;而銀行在監管引導下逐步淡化對規模的考核,疊加中小金融機構收縮和信貸需求不足。“目前來看,該邏輯短期內難以改變?!?/p>

民生加銀基金分析,債券收益率仍是“易下難上”,利率最終的決定力量還在基本面,在新舊動能切換、產能供給旺盛之下,債市面臨的金融機構擴表、融資需求待恢復等邏輯尚未逆轉。

一句話概括,貸款資金沒有好去處,銀行理財在當前條件難以有更高的回報。

但銀行仍需要繼續吸引和留住客戶,所以業績比較基準的下降空間也很有限。董丹濃認為,理財收益率可能會持續下降,受制于銷售端的壓力,理財繼續調降業績比較基準的速度和幅度有限。

那么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答案是,選相對較好的機構和產品,接受投資回報下行的大趨勢。

普益標準表示,投資者可選擇投研實力較強的銀行理財機構,或是優秀理財機構旗下的明星理財產品,注重考察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保持理財計劃的穩定性。

同時投資者可以鎖定一些相對高收益的產品“過冬”。普益標準表示,投資者應采取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通過拉長投資周期,熨平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穩定穿越經濟波動周期。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