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處于非常快速的發展階段,越來越多外企正在抓緊機會開展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業務,多數公司在華發展相當成功。”德國管理學者赫爾曼·西蒙日前表示。
3月23日至25日,西蒙率領著由20余家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和咨詢機構負責人組成的代表團來到安徽省合肥市和亳州市,走進新能源汽車工廠、中藥材市場、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等,尋求合作新機遇。
德國管理學者赫爾曼·西蒙在安徽亳州進行專題演講(3月25日攝)。 趙金正 攝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日前在浙江大學舉辦的第十屆移動應用創新賽上宣布,向浙江大學捐贈3000萬元人民幣,深化其對中國下一代開發者的支持。該公司首席運營官杰夫·威廉姆斯還參觀了位于山東省濰坊市的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對這家供應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和精密制造水平印象深刻。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近日宣布,將在未來幾年內投入不少于140億元人民幣,加強在中國的業務;法國賽諾菲集團宣布投資10億歐元在北京設立全新生產基地,創下公司在華最大單筆投資紀錄。
眾多跨國企業高管密集到訪中國尋求合作、共謀發展,成為外資看好中國、投資中國、深耕中國的生動體現。
在當前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跨國投資低迷的背景下,中國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持續釋放以及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國企業滿懷信心投資中國。
中國美國商會等多家商會發布報告顯示,近70%的美國消費行業受訪企業預計2025年將增加在華投資,76%的英國受訪企業計劃維持或增加在華投資,超過一半的德國受訪企業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在華投資。
高盛最新報告顯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股票市場的興趣和參與度目前已經上漲到近四年新高。
“投資中國是一場雙向奔赴的互相成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說,受益于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充滿活力的創新氛圍以及強大而完善的供應鏈,通過“投資中國”而“強身健骨”已成為跨國企業的共識。
外企所帶來的先進技術、人才與資金等要素,可以加速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提供動力。
“我們從中國學到很多,雙方緊密合作將帶來雙贏。”伍爾特電子控制系統(沈陽)有限公司總經理霍漢默計劃未來十年在中國進行更多投資。
與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的霍漢默不同,德國工業軟件開發公司總經理克勞斯·貝內克博士剛開啟他的“中國探索之旅”,但這并不影響他對投資中國的信心。
最吸引貝內克博士的是中國的人工智能和軟件開發技術。他計劃在中國建立公司進行軟件開發工作,“我們開發了一種數據模型,希望借助中國開發者的力量加快開發進程。”
加碼布局技術密集型產業,成為近年來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新趨勢。國際隱形冠軍企業協會主席史晗說,中國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向中國學習。
由20余家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和咨詢機構負責人組成的代表團在安徽合肥參觀新能源汽車工廠(3月24日攝)。汪海月 攝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占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1.7%。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98.7%、40.8%和21.9%。
從規模擴張到結構升級,外商投資從傳統制造業向新能源、智能制造、醫藥健康等領域延伸。劉俏認為,這是中國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疊加世界產業鏈重構的必然趨勢。
在西蒙看來,這些“新趨勢”背后遵循的原則就是——跨國企業必須為每一項活動在世界上找到最佳地點,而中國在綜合領域擁有最強能力。
以電動汽車為例,德國柏林勃蘭登堡汽車產業集群國際部門主管米歇爾·博澤認為,中國企業將造車經驗與軟件領域的創新相結合,會為未來更多國際合作提供優秀范例。
中國始終滿懷熱忱敞開大門擁抱外資企業。近年來密集出臺的穩外資、穩外貿政策釋放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
觀察者指出,外商投資中國信心攀升,尤其是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投資和深耕力度加碼,將促進資本、人才、技術等創新生產要素的國際交流更加廣泛深入,為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