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如何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成為近年來各界關注的熱點。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大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
對于基礎情況相似的村莊,有沒有堅實的產業支撐,情形大不一樣。產業布局科學合理,融合發展之路有聲有色,可以有效避免“空心化”現象,幫助村民就近增收致富。比如,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突出串景、聯村、帶城,持續放大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的輻射帶動效應,高標準打造沙坡鳴鐘田園綜合體、何灘村非遺流水席基地、長流水親子拉力賽基地等特色村莊,去年增培提質鄉村旅游主體28家,2條鄉村旅游線路入選國家級“鄉村四時好風光”精品線路,獲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夠事半功倍,有效拓展產業的增值、增效空間。這其中,因地制宜是基礎。其他地方的發展路徑可以借鑒參考,但無法照抄照搬,沒有所有村都適用的經典模式。敢闖敢試是關鍵。方向是摸索出來的,路徑是走出來的,勇于邁出第一步,才能將想象空間變為現實圖景。揚長避短是優選。有些地方位置偏僻、山水條件一般,也未必都要隨大流發展旅游產業,努力確保污染少、管理好,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社區工廠等,也可以實現增收致富。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持續推進產業形態升級,既是理所當然,也是勢在必行。一些村莊利用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的優勢,前些年發展參觀、采摘等一日游活動,不過隨著市民游客出現審美疲勞且可選擇范圍增多,如今有些項目逐漸失去競爭力,游客數量和消費金額增長后勁乏力。因此,需要不斷創新求變,聚焦“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提升服務品質,精準分析目標群體心理和消費趨勢,通過“非遺+”“文化+”“美食+”“體育+”等探索融合發展路徑,保持特色產業的生機與活力。
一戶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促進共同富裕,是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初心。聚焦“鄉愁經濟”持續豐富新產業新業態,單打獨斗做不大,也走不長遠。要在尊重村民意愿、合理引導規范的基礎上,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突出全域、全景、全時、全業發展方向,提升鄉村旅游的特色化、精品化水平,實現四季皆宜、全域皆景。比如,寧夏不少村莊種植枸杞、葡萄等,以往主要靠經營主體對接專業市場、大單客戶,近年來結合特色產業吸引市民游客到田間地頭觀光,并突出文化底蘊開展研學、體驗,帶動了更多村民融入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通過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