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政法大學彭同學在徐鼎盛餐飲店的消費小票上發現,本應207.8元的餐費被系統自動“反向抹零”后收取了208元,彭同學當天就向轄區市場監管部門投訴。5月13日,渝北區寶圣湖市場監管所核查后認定商家存在違法行為,要求其立即整改,實付實收。這場因兩毛錢引發的維權爭議,折射出市場信任的深層危機。
面對監管部門的詢問,涉事商家堅稱是系統無法收取“毛票”導致的失誤,但這個推卸責任的辯解理由,在移動支付早已實現分角精確結算的當下不攻自破。所謂技術限制,本質是商家利用支付系統的單向性設置,將消費者置于信息不對等的弱勢地位。收銀時“假裝馬虎”,結算時“錙銖必較”,這種選擇性四舍五入的雙標邏輯,與此前永輝超市曝光的“標價7.96元實收8元”的抹零事件如出一轍,這背后是商家將單次侵權成本有意稀釋至可忽略程度,實現規模化不當得利的投機策略,當每個消費者被多收兩毛錢時,千萬次交易便累積成巨額灰色收益。
這次爭議的關鍵并不是為了兩毛錢維權值不值得。商家通過將侵權金額控制在消費者敏感閾值之下,使消費者在“懶得計較”的心態中隱性讓渡權益,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性侵蝕,正在動搖市場經濟的信任基石。當消費者被迫陷入對每一筆交易的懷疑,當誠信經營者的成本被投機者攤薄,市場健康穩定的交易秩序必將遭到反噬,最終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彭同學通過小票取證、即時投訴與輿論監督的“教科書式”維權操作,將零散的個體維權轉化為集體行動共識,用法律武器打破了商家所謂技術失誤的行業潛規則。這場看似“不至于”的微小爭議,最終將成為助推制度升級的齒輪。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市場監管部門的快速響應網友的積極討論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方的齊心協力最終不僅推動了商家收費系統的技術整與改,也為小額侵權提供了可復制的維權模板,印證了“維權即治理”的治理原則。消費者的每一次“較真”,都有可能將個案的社會效益擴散至整個行業生態。
“反向抹零”的本質其實是市場倫理的失范。當商家為攫取不當利益踐行“惡小即可為”時,市場經濟的自由與平等便會淪為對消費者的隱性剝奪。正如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所言,“發展是自由的擴展”,真正的市場自由,必須建立在交易主體對市場秩序的共同維護之上。信任的建立需要漫長積累,而它的崩塌,可能就始于一次“微不足道”的越界,唯有讓“每個兩毛錢”的爭議都能觸發制度反思,讓技術系統成為權益保障的盔甲而非侵權的工具,市場信任的根基才不會被“抹零”。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