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凌晨3時55分,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結束在美國的79載漂泊,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終于回到祖國?。?月18日 央視新聞)
子彈庫帛書1942年出土于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是迄今發現的中國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1946年流失到美國。這件國寶“回家”,是我國就歷史上流失文物啟動主動追索的首個案例。數十年來,我國研究者和相關部門圍繞子彈庫帛書的出土、流轉、流失美國等情況,形成了一條扎實、完整的證據鏈?;诖?,中方和美方進行了多輪磋商。最終美方同意將帛書二、三卷返還。第一卷的追索工作也在推進中。
眾所周知,歷史上流失他國文物的追索返還,涉及不同國家的法律、歷史、文化、外交、證據等多方復雜因素,是國際性難題。目前,我國流失海外文物返還主要有四種方式:依法追討、商業回購、政府間外交談判和捐贈。由于歷史原因,商業回購曾經成為文物主要回流方式。商業回購,其實就是在海外通過商業拍賣,使拍得文物回流。多年來,我國一些愛國人士,就是通過拍賣方式,花巨資將在海外拍得的文物贈送給國家,他們的義舉令人感動,值得銘記。
但是,讓流失文物通過拍賣回流,似乎走到了死胡同。一些海外拍賣機構,利用國人的愛國情緒肆意炒作,致使文物價格飆漲,文物回流代價越來越大。而海外市場價格飆漲,又會刺激國內文物犯罪,反過來對國內文物安全構成威脅。此外,國內機構參與這類商業拍賣,容易引發外界對文物合法性的誤解,進而給未來可能開展的法律追索工作帶來不確定性。
近年來,我國明顯調整了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政策。一方面,不提倡國內機構通過海外拍賣方式回購文物;一方面,我國主管部門不時公開譴責海外機構拍賣流失文物,抑或通過法律、外交、輿論等方式叫停有關拍賣行為;另一方面,明顯加大政府間談判追索返還海外文物的力度,即依據有關國際公約,加強與各國政府合作,通過談判協商達成返還,讓文物有尊嚴“回家”。近年來,已有多批次海外文物通過政府協商回流國內。
歷史文物流失海外,一直是國人的心頭痛。早在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披露,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其中,僅圓明園流失文物占絕大多數,有100多萬件,數量驚人。不少堪稱國寶的國家一級文物,仍然流失海外。讓盡可能多的海外文物回流,是我國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
如今,子彈庫帛書“回家”,成為我國首個就歷史上流失文物啟動主動追索案例,可喜可賀。這一創舉,為推動我國海外文物回流提供了寶貴經驗,增強了主動追索文物的信心。同時,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政策宣示,可以贏得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支持,有效遏制海外文物的非法交易活動,為政府間談判協商返還創造有利條件,有助于讓更多流失海外國寶有尊嚴地“回家”。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