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陜協作綏德社區就業服務中心內,毛絨玩具車間內的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車間外貨車在排隊等待裝貨;綏德縣城區永定公園的城市書房內書香氤氳,市民們紛紛前來打卡,體驗閱讀的樂趣;華燈初上時,大街上廣場舞、秧歌,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5月17日,記者跟隨江蘇省揚州市委網信辦、陜西省榆林市委網信辦、揚州對口幫扶榆林工作組共同組織的“‘榆’您相約”媒體及網絡名人行采訪組來到綏德。這一切,既讓人感受到了新一輪蘇陜協作對口幫扶工作啟動以來,揚州市邗江區和榆林市綏德縣協作接力賽不斷掀起新高潮,為綏德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又讓人體驗到了綏德這座小城充滿著人間煙火氣。
搭建平臺,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之前在飯店上班,蘇陜協作后進了玩具廠上班,每月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一兩千元,而且離家更近了。”走進蘇陜協作綏德社區就業服務中心專業打造玩具的榆林潤宇工藝品公司廠車間內,39歲的工人薛煥梅一邊忙活著一邊面帶笑容向記者講述,她就是蘇陜協作后享受紅利的人員之一。
這個社區就業服務中心是綏德縣強力推進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蘇陜協作共建項目。目前,引進玩具、服裝、食品加工等企業,還有電商與互聯網公司,帶動就業近700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24年初,來自揚州市邗江區的潤宇工藝品有限公司在綏德正式簽約,短短四個月后便開始投產,首年銷售逾2000萬元,為當地創造了兩百多個就業機會,也創造了綏德項目落地的新速度。
幾個月后,揚州市邗江區對口協作綏德產業項目——潤宇工藝品有限公司田莊毛絨玩具社區工廠又正式投產運營。這家社區工廠目前訂單穩定,工人按件計酬,多勞多得,上不封頂,車間還根據農忙季節和公司貨期需要,靈活安排工人休假,既能解決本地留守村民就地務工,也能吸引一批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促進人才、資源、產業向鄉村會聚,真正實現“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幫助老百姓端穩就業“飯碗”。
綏德縣委常委、副縣長,揚州市邗江區幫扶綏德縣聯絡組組長楊榮向快報記者介紹,邗江區在對口協作綏德縣工作中,兩地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社區就業服務中心和就業扶貧標準化廠房為載體,大力培育勞動密集型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讓脫貧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文化互通,讓黃土文化與運河文化交融共鳴
京杭大運河是揚州的母親河,無定河是陜北的母親河。
楊榮對記者說,到綏德工作后,他一直在思考,除了產業互通,如何實現兩地文化互融,讓流淌千年的運河文化與這片黃土地的深厚底蘊交融共鳴。經過調研和分析,綏德縣有厚重的黃土文化及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地標”的城市書房,正是將運河文化與黃土文化結合的有效載體。
5月17日上午,位于綏德縣城區永定公園的城市書房內書香氤氳,市民們紛紛前來打卡,體驗閱讀的樂趣。“每到節假日我幾乎都會一個人或和表妹來到這個書房寫作業、看書。”綏師附小五年級學生蔚宇翔對記者說。
走進這座書房,古樸的窯洞、現代化的設計、揚州的園林藝術和運河文化、陜北的黃土文化交相輝映,別具風格,文化氣息濃郁。據介紹,該書房是江蘇揚州市邗江區援建的首座城市書房,也是全國唯一的窯洞式城市書房。該書房由4孔窯洞并列組成,內有通道相連,總面積170余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0余人閱讀。書房內既有多種書籍雜志等,還有專門的視聽節目體驗室,可滿足多種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
綏德是獲得民歌、秧歌、嗩吶、石雕和剪紙等五項殊榮的全國文化先進縣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然而,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在此卻鮮為人知。揚州是琴箏之鄉,邗江又是揚州琴箏產業聚集度最高的區域。
為促進南北文化的交流與碰撞,2023年10月,一場名為“琴”牽邗綏、“情”系綏邗的古琴藝術名家音樂會在綏德奏響,揚州斫琴大師的慷慨捐贈,為縣老年大學帶來了十床古琴。作為古琴藝術的傳播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楊榮每周在老年大學開設古琴公益課程,讓綏德古琴學員認識古琴、了解古琴、學彈古琴、會彈古琴。近兩年來,綏德古琴班不但促進了邗綏兩地文化藝術交流、綏德與揚州非遺的交融互動,而且見證了綏德古琴藝術從萌芽到綻放的文化歷程。(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韓秋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