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沉迷、“算法歧視”……一段時間以來,輿論場上對于“算法淪為‘算計’”的批評持續引發深思。5月22日,針對網民反映強烈的典型問題,中央網信辦發文稱“持續加強信息推薦算法治理”,抖音、小紅書等重點平臺積極響應,通過開設專門網站、頻道或賬號集中公開算法規則原理,開發上線“繭房評估”“一鍵破繭”等創新功能,完善用戶興趣偏好管理服務,提升算法推薦內容多樣性。
算法是一把雙刃劍,若使用失當很可能成為網絡生態的破壞者。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受訪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薦服務困擾,超過60%受訪者認為生活中普遍存在“大數據殺熟”。“算法”被濫用,由此暴露出的隱私泄露、認知窄化、權益受損等各類風險,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重點平臺信息推薦算法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相關功能使用效果不顯著、推薦內容質量不夠高等問題,與廣大網民和社會各界的期待相比還有差距。算法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唯有找準“病灶”、靶向“施治”,方可助力算法向善、社會向上。
綜觀相關報道,公眾詬病的算法推薦亂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算法推薦“加熱”低俗信息。以夸張妝容或奇裝異服吸引眼球,卻美其名曰“才藝表演”;趁同伴不注意搞惡作劇,甚至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相信不少網友多次刷到過此類嘩眾取寵的短視頻,這或許正是落入了算法推薦的“陷阱”。深陷低俗信息,削弱的是理性認知,影響的是價值觀念,培養的是惡趣味,貽害無窮。為此,有必要在完善推薦內容審核方面下功夫,既要提升正能量內容的曝光度,也要減少乃至杜絕低俗不良信息的出鏡率。
其二,算法推薦加劇“信息繭房”。從時尚穿搭到職場秘籍,從旅行日志到科技測評,每一個推送似乎都“很懂你”,“信息繭房”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信息需求和信息選擇趨向封閉化的現象。人們困在由高度同質化內容編織的“繭”里,視野狹窄、見識有限,各種弊端顯而易見。正因如此,深入整治“信息繭房”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此外,有研究指出,閱讀內容的多樣性與用戶的長期留存率呈現出密切的正相關性。這就啟示,相關平臺要在用戶賦權方面出實招,精選優質內容、加強優質內容分發,持續優化興趣偏好管理。
其三,算法推薦加重觀點極化。在算法推薦技術的助推下,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關注喜歡的人、加入由志同道合者組成的網絡群組。這種機制在擴大人們“朋友圈”的同時,也極易形成“沉默的螺旋”——少數意見的沉默導致多數意見進一步強化,形成“一方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循環。由此,不同群體之間的認知鴻溝可能難以彌合,達成社會共識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為鞏固壯大主流聲音,有必要持續優化信息推薦算法功能、調整信息推薦算法規則,讓算法推薦的“方向盤”始終導向正確的軌道。
向上向善,才是算法世界的核心價值。期待通過持續性的信息推薦算法治理,最終讓算法更好服務于人。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