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寶雞訊 在第七屆全國文明村評選中,寶雞市鳳翔區陳村鎮紫荊村憑借扎實的建設成果和顯著的發展成效,從眾多村鎮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全國文明村行列。近年來,紫荊村以紅色沃土為根基,以文明鄉風為紐帶,以善治實踐為引擎,深耕“紅色引領、文明帶動、善治興村”發展模式,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成為新時代全國文明村建設的生動典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全國文明村——陳村鎮紫荊村。
紅色引領:賡續精神血脈,激活發展動能
紫荊村是一片浸潤著革命精神的紅色熱土,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這里就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重要活動區域,紅色基因深深融入村莊肌理。近年來,紫荊村深挖紅色資源,精心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復原“西府出擊”戰役蒲家窯洞等多處紅色遺跡。通過開展“重走革命路”“紅色故事我來講”等沉浸式主題活動,讓紅色文化從歷史檔案中“走”出來,成為黨員群眾傳承紅色精神的生動教材。
依托紅色文化,紫荊村探索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路徑,“西北野戰軍司令部舊址”紅色資源,是寶雞市黨史教育基地、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現建成紅色廣場、紅色集中展示區、紫荊山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等,紅色游、鄉村游、農事體驗等文旅活動“一站式”滿足需求,年接待量3萬人次,紅色精神不僅成為凝聚民心的強大力量,更轉化為推動村莊發展的強勁動能。
文明帶動:涵養鄉風正氣,繪就幸福底色
為培育文明鄉風,紫荊村圍繞農村移風易俗、文化文藝、老年活動、矛盾糾紛調解等重點需求,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紅色村史館、文化活動廣場等一批農村思想政治和文化陣地,依托文明實踐特色項目“陳心講堂”,持續組織開展黨的政策理論宣講,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同時,村里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組建了廣場舞隊、秦腔劇團等文藝團體,常態化開展“送戲下鄉”“農民豐收節”等文化活動。此外,依托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社會治理等工作,開展“美麗庭院”“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定期舉辦農技培訓、家風講座,讓村民在學習中提升素養,在活動中凝聚共識。如今,崇德向善、鄰里互助的文明新風在紫荊村蔚然成風。
善治興村:創新治理模式,筑牢發展根基
紫荊村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新路徑,堅持以黨建匯民心、聚合力,積極倡導文明鄉風,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小公約”守護紫荊村的“大文明”。近年來,全村“紅事”辦事時間縮短至2天以內,“白事”辦事時間縮短至5天以內,隨禮金額平均控制在100元以內,實實在在減輕了群眾負擔;通過“紅黑榜”“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引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婚喪嫁娶新風尚,推動以自治生動力、激活力。聚焦鄉村治理現狀,積極運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難題構建“黨建+”四色網格管理模式,將全村劃分網格,每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調解矛盾糾紛、監督環境整治等工作,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2024年以來,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0余件,解決各類民生訴求100余件,真正把網格建成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小單元、把網格員培養成群眾最密切的貼心人,著力以法治保穩定、促和諧。
從紅色熱土到文明家園,從傳統村落到全國文明村,紫荊村用實干與創新詮釋了鄉村振興的時代內涵。站在新的起點上,紫荊村將以全國文明村創建為契機,繼續深挖紅色資源,厚植文明沃土,創新治理模式,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闊步前行,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紫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