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騰格里沙漠邊緣,風電輪林立,光伏板如海洋鋪展。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建設的4座110千伏變電站群,依托“網上電網”平臺的智能規劃,正為全國首批萬卡級智算中心提供可靠電力保障……作為國家首個新能源示范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之一,寧夏通過綠電園區建設,吸引上下游企業聚集形成大數據算力特色產業集群,呈現出電力算力協同驅動經濟社會綠色化、數字化轉型的蓬勃圖景。
近年來,人工智能等技術迅猛發展推動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全球數據中心耗電量從百億瓦猛增到千億瓦水平,增長速度遠超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算力需求與傳統電力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棄風棄光”與“缺電”現象交織,綠電并網消納面臨系列挑戰。破解電力與算力協同堵點,已成為把握能源轉型趨勢、搶占算力高地的關鍵環節和迫切任務。
電力算力協同發展,即以新型電力系統為支撐,通過資源統籌、技術創新、機制優化,實現能源供給與算力需求的高效匹配、綠色轉型與數字賦能的深度融合。當前,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加速布局,“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設,從“東數西算”與“西電東送”工程統籌銜接,到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電力算力協同發展政策框架與實施路徑日益清晰。京津冀、長三角、甘肅、寧夏等樞紐節點,青海等清潔能源豐富地區均已開展協同試點。下一步需以系統思維找準突破口,在落實落地上持續發力。
截至2024年底,我國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風光發電劇烈波動難題在新型儲能等技術快速發展下也得以緩解。新能源富集地區依托氣候、資源優勢,萬卡級智算中心項目紛紛投產、連綿成勢,成為算力新高地。內蒙古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采取綠電直供、儲能調節等方式,目前新區46個數據中心項目總算力規模達9.1萬P,其中智能算力規模達8.6萬P。綠電強化大型算力中心建設日益成為產業核心競爭力,驅動算力駛入低碳發展快車道。
打通電力與算力協同堵點,技術創新是關鍵。這需要加快推廣液冷散熱、智能調度、虛擬電廠等先進技術,實現算力負荷與電力系統精準匹配、雙向賦能。河北懷來風光儲荷一體化數據中心微電網項目,用AI預測電網負荷,動態調整算力任務,將延遲容忍型計算移至新能源富集區,既為電網“削峰填谷”,又降低能耗、促進綠電消納,以技術創新突破推動能源轉型駛入數字化快軌。
電力與算力分屬不同行業體系,形成協同創新的肥沃土壤,離不開政策的精準引導、標準的規范完善和市場的高效驅動。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依法穩步推進綠證強制消費,逐步提高綠色電力消費比例并使用綠證核算。其中特別強調,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色電力消費比例,未來要在8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積極培育綜合能源與算力服務的新興市場。如四川支持算電融合萬卡集群項目作為單一主體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并給予綠電獎勵,浙江探索新能源與算力中心聯營的綠電穩定供應新業態等,深化電力算力市場協同機制,打造電算系統平衡的“柔性調節器”。
從基礎設施筋骨相連、技術創新血脈相通到政策機制氣韻相融,電力與算力協同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我們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的起跑速度與續航能力。以更高站位強化政策引導,以更大魄力打破行業壁壘,以更實舉措推動技術攻堅,方能為數字中國建設夯實地基。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