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A股市場呈現盤整格局,滬指全天在平盤點位附近窄幅波動。截至收盤,上證指數報3454.79點,跌0.09%;深證成指報10412.63點,跌0.61%;創業板指報2123.72點,跌1.13%。滬深兩市合計成交13769億元,較前一日縮量約900億元。
海洋經濟概念掀漲停潮
6月中旬以來,A股新經濟題材呈現輪動走強態勢,潮玩零售、創新藥、AI算力等板塊均有所表現。昨日,在消息面的提振下,海洋經濟概念成為盤面最強熱點,截至收盤,深水海納、冰山冷熱、獐子島、神開股份、開創國際、亞星錨鏈等十余只相關個股收獲漲停。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舉行,研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會議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海洋經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并將“深海科技”首次列入國家未來產業發展重點。今年6月,上海市發布《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征求意見稿)》,提出建設世界級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構建具有全球引領力的世界級船海集團。
國金證券分析認為,近年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上海、廣東、青島、漳州等地相繼加大對海洋經濟的支持力度,推動海洋新能源、深海科技、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并出臺相關政策。其中,海洋傳統產業保持穩步增長,海洋漁業現代化、海洋油氣開采、船舶制造等行業持續推進。同時,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力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在天風證券策略首席吳開達看來,作為海洋強國的核心標志,海洋科技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海洋資源開發的深度。在海洋強國框架下,深海科技已成為關鍵支柱,其產業鏈主要涵蓋三大領域:深海材料研發、深海裝備制造、深海數智化應用。
具體來看,深海材料是深海科技發展基礎,主要包括結構材料和浮力材料,建議關注特種鋼材、鈦合金、高分子材料等相關領域;深海開發需要深海水下技術裝備發展作支撐,建議關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裝備配件和海洋觀測儀器等相關領域;海洋數字化、智能化是深海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建議關注海底數據中心、海洋大數據、海洋通信等領域。
科技板塊仍是結構性主線
近期,A股新科技、新消費主線熱度持續上升,帶動資金交易情緒有所回暖,滬深兩市成交額持續處于今年以來均值上方。此外,新熱點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上半年“銀行+小微盤股”持續領漲的格局,市場總體處于新舊熱點轉換的局面。
國泰海通策略團隊判斷,7月A股市場仍有上升空間。該團隊表示,2025年中國股市估值邏輯在內不在外,根本動力來自中國產業創新的不斷涌現與股市貼現率的系統性降低,推動增量資金入市。近期外部局勢緩和,更強化了內部確定性邏輯的延展。
國泰海通認為,今年以來,國防科技振奮人心,DeepSeek橫空出世,消費層面“蘇超”、LABUBU等文化潮流出圈,中國持續耕耘的“供給創新”正在推動“需求創造”。宏觀政策在托住傳統行業的同時支持消費與創新,商業機會與經濟預期出現積極轉變。投資上,應更多聚焦結構性表現,淡化指數、重視成長。
華泰證券策略團隊表示,6月以來,市場風險偏好修復,成長資產更受資金青睞。反映在盤面上,創業板指、中證1000等指數表現較優,而前期火熱的高股息板塊整體表現一般。
華泰證券認為,雖然中長期仍具備配置價值,但短期內高股息板塊相對收益或進入壓力期。一方面,年報分紅期結束,市場進入半年報業績交易階段,相比于股息率,市場當前或更關注景氣因子;另一方面,成長資產走強的邏輯仍在,成長風格公司相比價值風格公司的業績剪刀差走擴,這一趨勢在今年半年報中可能延續。此外,逆勢資金托底、交易資金活躍同樣會對市場風險偏好形成支撐。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