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調查發現,部分快遞企業在續重收費時存在“向上取整”行為,2.7公斤的快遞被按3公斤甚至4公斤計費,更有快遞員直言“2.1公斤也算3公斤”。
這種不合理的計費方式并非快遞行業獨有。停車、租船、共享充電寶等服務領域,同樣存在“向上取整”現象。一些商家以15分鐘、半小時或1小時為計價單位,哪怕使用時長僅超出1分鐘,也會按整時段收費。在算力不足的年代,人工計價、找零不便,簡化計費方式尚可理解。但如今移動支付普及、信息技術成熟,精準計費不存在技術障礙,商家完全可以采用更合理的計價標準。
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服務,就不應該付錢。所謂合理的規則,應是維護消費者與商家雙方利益,而不是由某一方單方面決定。部分商家為了結算方便,就借著“行規”的名義薅消費者的羊毛,讓消費者遭受不公平對待,哪有這種“慣例”?
再者,根據新修訂的《快遞服務》國家標準:快遞服務主體應使用秤、卷尺等計量用具測量快件的實際重量和體積重量,確定正確的計費重量。計費重量以千克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至少1位。很明顯,快遞企業“向上取整”的做法并不合規。
幾塊幾毛的事,或許不值一提,但積少成多,便會破壞消費環境,侵害消費者權益。說到底,計費規則的“小數點”之爭,爭的是市場交易的公平正義。“向上取整”的慣例不能慣著了,要構建起透明、誠信的服務生態,讓每一克重量、每一分鐘時長都公平計價。行業自身更需算明白賬:靠“向上取整”賺的是蠅頭小利,失去的卻是長遠口碑,孰輕孰重,不難掂量。
來源:中國經濟網